[跨文化溝通實例] 英文能力 ≠ 溝通力,高語境 vs 低語境哪裡不同?職場文化差異解析
- Brian Mc Closkey

- 5月24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已更新:8月22日
文化差異如何影響商業溝通
溝通風格:高語境文化 vs. 低語境文化
如果您在全球商業環境中工作,卻還不熟悉「高語境文化」與「低語境文化」的差異,那麼這篇文章是必讀內容。我們將透過一場台灣與美國專業人士之間的真實會議,探討文化差異如何影響溝通。
跨文化溝通例子:商業會議情境
來自台灣的高階經理李美參加了一場在紐約舉行的會議,與她的美國同事們會面。會議由馬克·布朗主持,他一開始就直接進入商業討論:
「我們要明確目標:我們需要在下個季度內降低15%的成本、簡化營運流程,並提升市場地位。我希望大家提出我們目前的問題在哪裡,以及需要改變什麼。」
李美對馬克這種直接的方式感到驚訝。在台灣,會議通常先從寒暄與建立關係開始,再進入正題。她感到有些不自在,但還是專心聽著美國同事們坦率地討論公司問題。
輪到她發言時,李美謹慎地表達意見:
「我認為我們團隊整體表現不錯,但有些地方還可以改進。」
"I believe our team is doing well overall, but there are some areas where we could improve."
她透過暗示的方式點出問題,提出間接性的建議。然而,馬克似乎不太滿意,並進一步追問:
「李美,我們很感謝妳的意見,但我們需要具體想法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妳建議我們怎麼做?」
"Mei, we appreciate your input, but we need specific ideas. What exactly is the problem, and what do you recommend we do about it?"
此時,李美感到更加不安。在她的文化中,這種直接質問的方式會被視為對抗性的。她努力嘗試用美國同事期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,但感到困難重重。

會議結束後,Mark 私下對 Mei 說:
「我注意到你似乎有些不自在。在我們的會議中,我們重視直接且清楚的溝通。直接指出問題是可以的。」
這段對話突顯了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之間的根本差異,這個概念由 Edward Hall 所提出。
理解不同的文化溝通風格! !高語境文化 vs 低語境文化
李美來自台灣(高語境文化),而馬克來自美國(低語境文化)。了解這些差異有助於提升跨文化溝通與協作的效率。
高語境文化(如:台灣、日本、中國)
在高語境文化中,溝通往往較為間接,依賴上下文、非語言線索及共同的文化理解。人們重視和諧、人際關係的建立與內在的理解。為了維持團體和諧,通常會避免直接對抗。與其直接陳述意見,個人可能會透過暗示、建議,甚至沉默來表達想法。
低語境文化(如:美國、德國、荷蘭)
在低語境文化中,溝通是直接的。由於人們來自多元背景,訊息必須清楚明確以確保理解。這些文化重視效率、清晰與成果勝於關係的建立。
個人被期待公開表達意見、分享觀點,即使意見不同,也可直接表達,而不必擔心破壞人際關係。
李美與馬克互動的重點啟示[1]
1. 李美的觀點(高語境文化)
● 傾向間接溝通以避免衝突
● 以委婉方式表達意見,讓對方自行解讀
● 對馬克直接要求具體回答的方式感到不自在
2. 馬克的觀點(低語境文化)
● 期望直接、清楚的溝通方式
● 重視對討論有幫助的明確陳述
● 當回應太過籠統或模糊時會感到挫折
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有效溝通?
若要在跨文化環境中有效合作,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溝通者都需要適應對方的風格:
給高語境溝通者的建議(如李美):
● 為直接討論做好心理準備
● 練習清楚、簡潔地表達重點
● 理解直接並不等於對抗
給低語境溝通者的建議(如馬克):
● 理解間接溝通往往是一種尊重的表現
● 學會傾聽言外之意,而非僅期待明確陳述
● 在尋求具體回應之前先建立信任與關係
加強跨文化溝通,訓練自己觀察高語境、低語境
文化溝通風格的差異會影響職場互動,但只要具備文化意識並願意調整,就能有效跨越這些溝通鴻溝。無論您來自高語境或低語境文化,了解彼此的差異將有助於提升國際商業合作的效率。
平時與外國客戶交涉、或接觸不同文化群體時,可以時時提醒自己多去觀察不同的文化語境,並透過調整溝通方式,促進對彼此的理解,建立更具生產力的跨文化工作關係。
Brian Mc Closkey 是 NextGe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raining, 的執行長,該公司專為台灣的非英語母語專業人士提供商業溝通訓練。
訂閱我們的電子報,即可獲得實用的學習資源與免費學習活動邀請。



留言